
李在明此次对美访问被视为国与国之间的重大事件,但美国方面对这位韩国领导人的迎接规格却异常低调,令人颇感费解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冷淡的开场?这个问题在当时引发了不少猜测,也让人们对后续的外交博弈产生了更深的关注。
李在明刚下飞机,美国这边就仅派出两名官员前来接机,分组分别是美方礼宾司副司长琼斯以及韩裔美军大校乔舒亚·金。现场没有仪仗队、也没有花束和礼炮,整个迎接过程控制在极其短促的十分钟之内。李在明与夫人走下舷梯时,地面仅铺着简朴的红地毯,他们与两位官员短暂握手后便领取了纪念币,然后匆匆离开,媒体镜头也随即离场,气氛显得格外克制。
这样的迎接仪式让李在明感到异常尴尬,仿佛刷新了韩国总统访美的最低礼宾纪录。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事情并未就此平息。特朗普竟然提出要一份“见面礼”,把原本的友好访问变成一种带有偿付意味的会晤,并且还向他抛出三项难题,使李在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。
展开剩余75%本来这次访美就已经是波折重重。李在明自上任以来就迫切希望尽快完成对美访问,但特朗普政府屡次推迟会面并设下苛刻条件。七月时,特朗普更是连续两次取消原定的会晤安排,这让韩国方面感到非常不满和焦虑。
进入八月,局势突然再度翻转。美方通过电话通知韩国,若李在明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不赴美访问,峰会很可能会被取消。经过一轮紧锣密鼓的筹备,李在明终于抵达美国并开始正式会面前的行程安排。但没等人们松口气,特朗普又提出三条硬性要求,似乎要把钱放到谈判的首位位置。
第一项条件是在美韩就关税问题达成框架的同时,附带提出的一道额外门槛。美方要求韩国不仅要按承诺向美国投资3,500亿美元,还要把这笔投资中的约90%收益全部用于美国民众。更怪的是,这些投资承诺必须以书面形式在与特朗普会谈前签字生效,否则特朗普很可能拒绝接见李在明。这无疑带有明显的强制性,让李在明在短时间内陷入极其尴尬的两难。
第二项是韩国必须采购约1,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及其他能源产品。另还有若干新的投资项目被列入清单,金额待会后公开披露。值得注意的是,韩国此前与美方达成的官方声明中并未提及这类条款。如果李在明答应,此举又将如何对随行的大财团以及回国后的公众交代产生影响,是一个复杂的问题。
第三项涉及巨额驻军费用的分摊问题。特朗普此前多次表示,一旦李在明主动来访,必然借此机会在军事开支上对韩国施压,争取获得对美更有利的条款。这一条被视为对韩国主权与财政的直接挑战,令谈判桌上的气氛更加紧绷。
这三条条件一个比一个难,显然难以被视为普通意义上的友好访问,更像是一场带着偿付意味的谈判。表面上看,特朗普似乎在以“见面礼”为代价,推动韩国签署相关书面承诺;若韩国坚持不署名,极有可能遭遇会晤取消的风险。毕竟在七国集团峰会期间,特朗普就曾因为要么推迟要么取消会晤而让李在明的行程“付诸东流”,让两位韩国人白白跑了一趟。
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常被描述为自我中心、对传统外交礼仪缺乏重视。身为商人出身,他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可能不择手段,愿意采用一切能够推动自己目标的方式。这使得李在明的处境显得尤为艰难。
如今,李在明必须在三项难题中做出抉择,如何平衡与特朗普之间的这些要求,将是一场巨大的政治考验。显然,这份被称作“见面礼”的要求,已经超出常规的外交礼仪范畴,演变成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现实压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